 |
更多>> |
|
编者按:2月12日,《光明日报》在要闻版刊登文章《辽宁第一本学雷锋网上微刊出版一千期了》。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华雷锋号发展的历程,披露了《中华雷锋号》微刊主编们为搭建让雷锋走进新时代的自媒体平台所付出的大量心血,详实介绍了《中华雷锋号》微刊办刊三年多推送的有质量的文章,报道了广大雷锋人利用中华雷锋号平台为凉山贫困学生献爱心的行动,再现了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和雷锋文化学者华东方对《中华雷锋号》微刊的高度评价。这是《中华雷锋号》微刊再一次受到国家级媒体的关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这是对全体雷锋人工作的高度赞誉,这更是助推《中华雷锋号》微刊不断取得新成绩的精神动力。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得益于辽宁省雷锋研究会驻会单位领导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李平教授的亲切关怀,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各雷锋社团组织的支持,得益于《中华雷锋号》微刊全体主编和顾问们的辛勤付出,得益于广大雷锋人的积极参与。让雷锋精神走进新时代,这是《中华雷锋号》微刊的新使命、新课题、新担当。我们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通过微刊广播雷锋精神种子,凝聚人心、成风化人,让雷锋精神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入群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辽宁第一本学雷锋网上微刊出版一千期了
截至1月26日,《中华雷锋号》微刊出版1000期,发表学雷锋文章6000篇,1800万字,订阅人数逾10万,创下了四个“第一”:第一本以微刊形式传播雷锋精神的网上杂志,第一个让雷锋走进新时代的自媒体平台,第一个由教授、博士、专家、学者、大学生等组成的兼职编辑志愿服务团队,第一本零资金运行的自媒体微刊。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亲切接见部分基层代表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当年12月18日,在雷锋诞辰74周年之际,在辽宁省委党校学习时认识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来自不同高校和媒体的10位中青年学者、教授、副教授、高级记者,自发组成了一个专家团队,在网上集结,创办了《中华雷锋号》微刊,秉承“汇集雷锋知识、整合雷锋资源、宣传当代雷锋、传承雷锋精神、引领雷锋文化、广播雷锋种子”的办刊宗旨,让雷锋精神走进“互联网+”,引领自媒体时代,实现雷锋精神“永远在线”。
郭赞副教授是沈阳药科大学博士,无论是高校教学,还是家庭任务都很重,但她为《中华雷锋号》微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被誉为“中华雷锋号”的管家;刘凌峰教授为了把中华雷锋号编好,在单位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负责内容策划与版式设计;陈少武是80后,还在读博期间,就坚持为《中华雷锋号》微刊写感悟体会文章;潘照新编审为了做好《中华雷锋号》微刊的编辑工作,专门组织一个“雷锋文化志愿团”,沿着雷锋在辽宁各地的足迹,重走雷锋路,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张秀丽是抚顺广播电视台《雷锋》频道的总监,工作任务繁重自不必说,但她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投身到《中华雷锋号》微刊的主编工作中,她主编的微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点击量高。
在《中华雷锋号》微刊刊发的文章中,有一生做传承雷锋精神火种的冷宽将军,有《离开雷锋的日子》原型、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还有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有50年如一日传承雷锋精神的赵明才;有“学雷锋是我毕生追求”的宋清梅、“雷锋团长”孙启华、有反扒英雄姜冯丁;有90后雷锋班班长毕万昌、抚顺百姓雷锋展览馆馆长梁冬雪。
为了提高办刊质量,《中华雷锋号》主编团队不断拓宽采访范围和领域,抚顺、沈阳、辽阳、本溪、营口、锦州、铁岭等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采访雷锋生前战友到挖掘发现新的雷锋资源,从报道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刘静“画笔中的雷锋”、《雷锋》电影广播员原型王维秀、到宣传报道雷锋为其写过赠言的李维英,以及雷锋当年在铁岭下石碑村老“房东”的儿子艾荣普,都是由《中华雷锋号》率先在网络微刊上实时报道的。为了纪念《中华雷锋号》微刊创刊200期,他们自发地将原创文章汇编成册,自费公开出版专著《榜样的力量》一书,无偿赠送给雷锋人和志愿者。
微信群里有一位志愿者杨大友,是沈阳药科大学学生。2015年,他利用寒假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后山乡清泉小学支教,发现22名学生家庭特别贫困,于是协调“中华雷锋号”微信群群主,在群里第一时间发出了向凉山贫困学生献爱心的倡议。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第一个捐款,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陶克将军热烈响应,一天时间收到捐款万余元,由支教同学分送到22名学生的家长手中。
针对“西点军校学没学过雷锋”“有人把自己整容成雷锋的模样”“学雷锋有没有必要”“雷锋究竟是‘真典型’还是‘假典型’”等社会关注问题,微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不仅驳斥了社会上的一些不实之词,而且捍卫了雷锋精神。
1000期的编者,夙兴又夜寐;1000期的作者,一代又一代;1000人的读者,从耄耋到少年。微刊发起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雷锋研究中心主任张仲国说:“我们曾想计算出这其中的价值,但瞬间被我们否定了,因为这是用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说:“《中华雷锋号》微刊办得非常好,我代表我的战友雷锋谢谢你们!你们在深入挖掘辽宁雷锋文化资源,知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在传播雷锋精神和社会正能量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雷锋文化学者华东方说:“《中华雷锋号》微刊的使命就是传播雷锋精神,这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创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怎样去推进,怎样去落实,怎样去创新,网络媒体起到了传统媒体起不到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为全国人民描绘了宏伟蓝图。”张仲国说,让雷锋精神走进新时代,这是《中华雷锋号》微刊的新使命、新课题、新担当。我们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通过微刊广播雷锋精神种子,凝聚人心、成风化人,让雷锋精神走入群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
|
 |
更多>> |
|
为全面推动助残社会化协作,做强做实助残志愿服务项目,3月14日13时30分,我校云坚助残志愿服务队与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助残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李明实老师、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团委书记黄璜老师代表双方签订了《助残合作协议书》。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赵洁主任、李明实老师、学部学生会主席王亚楠及志愿者们出席仪式现场。
李明实老师表示,感谢云坚助残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并介绍了特殊教育学校在师资力量、学校建设、现有学生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李老师着重强调,面对这些格外纯真的孩子们,大学生志愿者要有充足的耐心与爱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这些折翼的天使能够不再惧怕,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云坚助残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也分别从团队的由来、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以及志愿服务内容多样化三个角度做了重要阐述。黄璜老师说,云坚助残志愿服务队在之前的助残服务活动中,通过开展助残日主题活动、志愿帮扶等,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在之前良好的合作基础上,通过签署合作协议这种形式,将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规范化、长期化,这对于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云坚助残志愿服务队与抚顺市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开展了“特殊的爱给特殊的你”、“心手相牵,共享阳光”等助残志愿服务,协议的签署为今后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为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云坚助残志愿服务队将秉承“云获众志,愿爱筑坚”的志愿服务精神,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助残志愿服务,鼓励志愿者多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活动中锤炼意志,塑造人格,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并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切实加强联系,不断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在青年学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特约记者:黄璜 学生记者:孙志伟 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