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雷锋精神在线网站! 今天是: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微博
 
雷锋精神论坛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雷锋精神论坛

雷锋精神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
作者:张思宁浏览:1231次'时间:2018年8月5日
和谐社会由人与自身和谐、人与他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四个部分组成,人在和谐社会中占有主体地位。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社会相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人与他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有了人与自身的和谐,就会自觉地克制自身不合理的需要,调试合理需要的实现途径,追求与社会总体的秩序相协调,使得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和谐。

  一、以雷锋精神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是自我与经验的一致,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是个体对自我评价与其自身实际表现的一致或和谐。心理健康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另一种表达,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指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社会相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这里自我等同于内在条件,自身的实际表现等同于外在表现,自我与经验的一致实际上就是内在条件与外在表现适应同时代的社会。

  人与自身的和谐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上解析。人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两种属性,作为自然人的人完全由肌体遗传所决定,而作为社会人的人承载的是非肌体遗传的人类社会意识的遗传。作为自然人的人,个体的内在条件表现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告诉我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满足后,会有更高级的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就越和谐。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了需要的满足程度,在只能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更高级的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宽容、理解能生发出个体对家庭的责任感。基本需要满足后产生的爱的需要,最初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宽容、理解,但是,在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中,个体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还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财富和潜能,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本性中自私自利的禁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感的构建,这是心理上的一种重建,个体的需要不仅基于自身的利益,还要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能够做到客观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对待社会,实现了内在条件与外在表现适应同时代的社会,即心理健康。

  爱是一种奉献,同时又是一种回报,爱得越多,奉献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利他即是利己,这是伦理的最高境界。雷锋精神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对贫穷的同情、施舍,以及改善受惠者的福利的意义,而是使受惠者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有意地回报社会是奉献者的理性行为,也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共赢的必由之路,爱心是精神的支撑点,能够获得渴望的力量。

  二、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达

  心理健康是指自我与经验的一致,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是个体对自我评价与其自身实际表现的一致或和谐,这里自我等同于内在条件,自身的实际表现等同于外在表现,所以,自我与经验的一致实际上就是内在条件与外在表现适应同时代的社会,由此可见,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达。心理健康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人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两种属性,作为自然人的人完全由肌体遗传所决定,而作为社会人的人承载的是非肌体遗传的人类社会意识的遗传。任何人都不可能从头开始,社会赋予个体特定的价值观念,特定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个体心理健康的状况。作为自然人的人,个体的内在条件表现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到更高层的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就越和谐。物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以价值观念的形式作用于个体。物质水平决定着需要的层次,与物质水平相联系的是同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决定了个体的外在表现,所以,价值观念既是自我和谐的标志,也是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价值观念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渗透给个体,个体自身的和谐是个体与他人和谐的反射。

  人与他人的和谐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心理健康决定了人与他人之间是利他利己的关系,个体对自我评价与其自身实际表现的一致或和谐,是利他利己的结果,也实现了人与他人的和谐。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时间的维度中,人与他人的关系经历了损人利己、损己利他和利他利己的演变过程。最初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完全由镶嵌在基因中的行为程序所决定,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法则,人与他人的关系被损人利己所笼罩,但是,由于这时自我水平的低下,外在表现几乎完全由自然本性使然,不存在自我与经验的一致,心理处于原始的冲突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文明制约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弱肉强食的法则逐渐被文明的法则所替代。文明社会竭力推崇利他行为,用以击毁本性中恶的链条。人是群体性的社会动物,群体的认同感对于个体来说非常重要,为了赢得社会的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损己违背了自我的自然意愿,这是为了外在表现能得到社会赞许的必要丧失,自我评价与其自身的实际表现不仅不一致或不和谐,而且还有强烈的冲突。虽然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心理却是不健康的,尽管群体的认同感给心理冲突一定的补偿,但是,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伤害却不会因此而消失。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实现高层次的需要提供了物质基础,爱的需要成为个体追逐的目标。爱是一种奉献,同时又是一种回报,爱得越多,奉献越多,得到的回报也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利他即是利己。人与他人的和谐是利他利己的必然结果,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能。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体的集合构成了集体或社会。价值观念是独立于个体的、先在的存在,在农业经济时代,一元化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不平等的服从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处于服从地位的个体完全丧失了自我,心理冲突时刻都可能产生,心理健康无从谈起;在工业经济时代,大机器的生产形成了二元化的价值观念,自我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在这种情形下,个体总是抑制内在的恶,表现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善,问题是抑制的越强烈,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的冲突就越大,就越远离心理健康;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快捷,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交融,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个体能够寻求到克制自身不合理的需要的途径,并调试合理需要的实现,追求着与社会的总体秩序相协调,使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而且,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越和谐,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

  社会是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异化人。社会作为一种先在的存在,个体出生后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社会人。在社会发展的维度中,需要的满足层次受制于物质发展水平,当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能够使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个体的基本需要满足时,爱的需要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浮现出来。雷锋精神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大家之所以被感动,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事迹,还有没有参与的遗憾。听者被一种神秘的意愿所激励,已不甘心仅仅是旁观者,许多人都能感受到潜隐中爱的需要。

  四、雷锋精神与爱心活动

  雷锋精神是在付出那种忘我的、不求回报的爱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爱的需要产生时,视野中可能没有需要帮助的人,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奉献的途径。社会中总是有弱势群体的存在,总是有需要被帮助的人,在帮助别人和被帮助的人之间,需要接受爱和付出爱的互动平台。雷锋精神不局限于捐款,还有捐赠物品,以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陪病人聊天、抚慰福利院里的婴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既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能,也是心理危机的根源。快捷的通讯可以坐在家里和千里之外的人聊天,若是想谈些私密,在虚拟世界不难找到交流的对象,只要遵守法律,就不会受到他人的干预,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而,网络、电话等通讯手段在拉近空间距离的同时,也编织了封闭生活的经纬。不仅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在心理上造就了不安全感,这不仅是原有心理暗示的黯然失色,还有确定性的丧失,这些因素容易造成对物质生活的极大关切,金钱似乎能构造出一种世俗的、物质的可靠性,诸如房子、车、存款等等,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岂不知,如果没有爱心来平衡精神与物质,物质的丰富会给精神和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损伤。爱心能让人从物欲中觉醒,而且对受伤的精神和心理有康复作用。雷锋精神不仅为奉献爱心提供了空间,也在呼唤爱心的行动。

  在国际上,爱心活动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等多种形式,还有各种名目的长期或者短期的志愿者组织,资金来源有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个人捐款和海外捐款等等。我国的爱心活动也由这几种形式组成,但收到的捐款数量与国外比少了很多。2003年“非典”期间,中华慈善总会总共才收到了770万元捐款,其中只有一个富人以个人名义捐了200万元人民币,据说比尔·盖次看到这一则报道后哭了。中国百万美元以上的富人超过了23万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百万美元以上的富翁捐款的人仅占23万分之一。

  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等在重大事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基金会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差别,我省的“小兰爱心基金”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许小兰是不幸的,在这不可选择的不幸之后,小兰的名字与爱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当时,来自国内及海外的捐款总数已达120余万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向个人捐款总数最高的一笔。“小兰爱心基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奉献爱心是一种高级的心理需要,它是在其他需要满足后产生的心理需要,不仅随意性强,满足的方式也是个性化。现在的爱心活动中,爱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注重的仅是帮助者和被帮助者本身的经济状况,比如我们的扶贫帮困活动,不仅是组织行为或行政指令,还包含着爱心的奉献,但是,却又很难感受到奉献后的从容和满足,甚至有难以言表的未完成感。这是因为爱心的奉献过程被设定了,缺少了随意,便有些刻意,奉献者无法感受到爱的付出,也就无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心理健康。

  政府组织应当大力扶持一些志愿者组织和各种名目的基金会,在摸索中建立一些制度,待志愿者组织和基金会能良性运作后,可以完全由志愿者自治。工会、妇联和共青团应当依靠组织的强大力量,不仅可以成立基金会,还可以依托组织的强大力量招募志愿者。社区不仅应该有自己的雷锋精神,还要尽可能地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等等。

  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在个体那里的全息缩影。只有绝大多数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雷锋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心理健康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人存在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环境不是简单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人与自然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转变,人不再是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心理健康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规律成为个体调整行为的准则。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在个体那里的全息缩影。只有绝大多数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社会达到和谐,所以,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已经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是,丰富的物质既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可能,也是心理危机的根源。热衷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享受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偏执,沉湎于构造世俗的、物质的可靠性,来代替已经失去的精神可靠性的结果,会给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伤。雷锋精神能够平衡精神与物质,并对受伤的心理和精神有康复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更多>>
 
 
更多>>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辽宁省雷锋研究会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文理楼    邮编:113001    电话/传真:024-56861577
网址:http://www.lfjszx.com(建议使用IE浏览器浏览)    Email:lfjslt@163.com
(如遇导航栏混乱,请通过设置--隐私、搜索和服务-选择要清除的内容,清理缓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