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5周年纪念日。为缅怀雷锋生平、追寻雷锋足迹、感受雷锋精神,3月3日,记者随同曾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和辽宁省“雷锋号”的锦州银行凌云支行的员工们走进了抚顺“雷锋团”。
抚顺是清王朝发祥地,也是中国著名的煤都。然而,人们熟悉抚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熟悉抚顺,恐怕还是源于一位22岁的共和国年轻士兵——雷锋。走进抚顺,你会感受到雷锋的名字与这座城市无时无处不相随相伴,雷锋路、雷锋岗、雷锋小学、雷锋储蓄所、雷锋体育场、雷锋纪念馆……似乎雷锋已融入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不过在抚顺人民心中,最神圣的、最值得骄傲的当属雷锋生前的部队——“雷锋团”了。
“雷锋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最初的番号是3317部队,现在的番号是65639部队。1963年雷锋生前所在团奉命到辽西朝阳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与情意深厚的抚顺人民一别就是22年。1985年10月应抚顺人民的请求,经沈阳军区和中央军委批准,这个团从吉林省集安县移防到抚顺,从此与抚顺人民再也没有分离过。即使是1998年“雷锋团”所在的集团军被列入裁军行列,沈阳军区党委依然依照抚顺人民的意愿把“雷锋团”保留了下来。23年来,部队番号几经更改,但抚顺人民始终亲切地叫它“雷锋团”。虽然“雷锋团”远离市区,但是你在市区的任何一个地方随意打听一个人,他都会清晰地告诉你“雷锋团”的具体位置和行车路线,“雷锋团”在抚顺人民心中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驱车沿着浑河岸边一路向东北方向前行,几乎穿越了整个抚顺城,坐落在高尔山下“雷锋团”的营区就映入了人们的眼帘。三面环山的“雷锋团”在喧闹的城市里显得幽静而深邃。一进入“雷锋团”的营门,甬道两侧数十幅雷锋持枪、擦车、学习毛选的照片便提醒你这里曾是雷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主楼前雷锋手拿雨衣的全身铜像,更是让人们不由得想起那个家喻户晓的“雨夜送大嫂”的故事。
每年都会有许多社会各界人士来“雷锋团”参观学习,3月则是参观学习的高峰时段。记者到来的当天,看到偌大的操场上停满了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牌号的汽车,不用计算只看车辆也知道有上千人左右。在庞大的参观人群中,“雷锋团”的官兵似乎对来自锦州银行凌云支行的员工们一见如故,没有一点陌生感。原来,凌云支行早在2004年就获得了辽宁省首届“雷锋号”,从此与雷锋和“雷锋团”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雷锋班”结成了军民共建对子,每天的3月,凌云支行的员工都要前来看望“雷锋班”的同志们。
“雷锋班”在营区内一座漂亮的三层小楼的最顶层,电脑室、学习室、娱乐室一应俱全。雷锋班的编制一直是8人,可45年来“雷锋班”的战士只有7个,那一名额永远地留给了老班长雷锋。至今在“雷锋班”还给雷锋留了一个铺位,铺位上摆放着老班长曾经穿过的军装、戴过的军帽、扎过的腰带和盖过被子,负责接待的战士李红告诉记者:“每当夜幕降临熄灯号响过,战士们都会把老班长的被子轻轻摊开,好似等待老班长回来睡觉一样,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在我们的心中老班长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大凡来“雷锋团”、“雷锋班”参观学习的单位和个人,都会向年轻的雷锋传人们赠送一份礼物,以表对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敬仰。过去的几年间,这些礼物大都是鞋垫、袜子这类带有明显“艰苦朴素”印记的东西,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赠送给“雷锋班”的礼物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此次凌云支行带来的就是一台高科技台式电脑。赠送仪式简短而隆重,“雷锋班”的战士李红代表全班从行长刘文忠的手中郑重地接过电脑,一个标准的军礼让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雷锋,只是当年的布军装换成了今天的马裤呢,布胶鞋换成了皮鞋……如果雷锋健在的话,他应该是68岁的老人了,看到今天走科技强军之路的新一代共和国军人,不知“雷锋故事”又会有怎样的新篇……
来到“雷锋团”还有一个地方你必须要去,那就是“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军区纪念馆在全国三大雷锋纪念馆中规模是最小的一个,但展出的文物却是最珍贵的,因为它的许多文物都是实物。雷锋佩戴过的手表、穿过的皮夹克、毛衣及用过的皮箱被称之为四大镇馆之宝。
果然参观时在雷锋当年戴过的英纳格手表和穿过的皮夹克前驻足的人最多,人们好奇地观看着这两件即使是现在看起来也算是“奢侈品”的展品。还是担当解说的女战士的一番话解开了所有人心中的疑团。“雷锋在鞍钢当工人时经常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当时一些工友劝告他,破旧的衣服太不符合新中国工人的形象了,在外出的时候应该穿的漂亮一点……”在英纳格手表和皮夹克面前,雷锋仿佛瞬间被还原了,其实榜样并不是神,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在拥有高尚人格的同时,人类共同的情感也没有缺失,这才称的上是伟大。
离开“雷锋团”已是中午时分,望着操场上生龙活虎的战士,人们各自谈论着走进“雷锋团”的感受。45年过去了,雷锋精神在一代代青年人心中薪尽火传且发扬光大,正可谓是21世纪的“雷锋”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