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一个普通士兵,一个伟大的名字!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雷锋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为什么雷锋的名字如此响亮?
伟大出于平凡!做好人、做好事,平凡又平凡;时时事事处处做好人、做好事,一个心眼向着党、向着国家、向着人民,平凡之中见伟大。雷锋把最平凡的做到了极致,把践行宗旨推向高峰——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佃户的家庭里。因为那年是农历“庚辰”年,家人就叫他“庚伢子”。雷锋3岁时,爷爷被地主逼死;4岁时,父亲遭日寇毒打,病死在床上;6岁时,哥哥在工厂轧断胳膊,被资本家撵回家,后得“肺痨”,无钱医治而死;不久,弟弟病死在妈妈怀中;7岁时,母亲被地主凌辱后,悬梁自尽,他成了一个孤儿;9岁时,上山砍柴,被地主婆在手上砍了一刀。
1949年解放了,从血和泪中走过来的雷锋,拿起红缨枪当上了儿童团员。10岁免费上学,先后转换5所学校上完小学。1956年,年仅16岁的他,成了乡政府的通信员。
这年秋天,经乡长推荐,雷锋给望城县县委书记张兴玉当了公务员。有一次,跟张书记下乡,地上有颗螺丝钉,雷锋踢一脚走过去了,张书记捡起来让他交给工厂,并说,螺丝钉虽小机器上少了它不行,公务员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一样。”张书记有一本毛泽东选集,他就经常借过来学习。晚上开会,雷锋便一边读书一边等着张书记回来,常常学到深夜。有一次,张书记开会到深夜一二点,回来一看,雷锋还在那里看《为人民服务》,便对雷锋讲起了自己的看法:“完全,就是时刻想到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是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彻底,就是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实际干的都一样,并且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张书记的言行对雷锋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他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丝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进县委机关后八个月就入了团。
雷锋原名叫雷正兴,他报请张兴玉批准,改为雷锋。问他为什么要改,他说,我还要争取入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锋战士。
雷锋先后参加了根治沩水工程、团山湖农场等建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1958年9月,(在大跃进的高潮中)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辽阳日报》作了报道。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雷锋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表明当兵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被破例批准入伍。
参军后,雷锋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先后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在部队首长的关心教育下,雷锋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又获得了进一步提高。“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到团卫生连开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盖大楼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他推起一辆小车,就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直到请假时间快到了,才匆忙赶回连队。问他为什么参加义务劳动,他说:“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分光发一分光吧!”当打听到雷锋名字及部队驻地的市二建公司送来感谢信时,连队才知道雷锋带病做好事,过了个特殊的星期天。
8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了手,他忍着疼痛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七天七夜,荣立二等功一次。
“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是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真实写照。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她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问:“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还有一次,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起床,带了几个干馒头就穿着雨衣上路了。路上,他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中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并把自己带的馒头给他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他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抚顺。”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要去的地方。
过年放假,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
雷锋平时生活非常简朴,自己舍不得喝一瓶汽水,却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全部捐给了国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和灾区人民。
雷锋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己出色的表率作用辛勤培养下一代成长。1960年10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
雷锋当兵只有短短的两年多,但他创造了生命的高度和人生的辉煌,展现了人民军队宗旨教育的成果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伟大的时代产生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爱军习武和服务人民的典范。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60年11月至12月,《前进报》、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等以《毛主席的好战士》、《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茁壮的新苗》、《红色的战士》为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沈阳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
1962年8月15日上午,雷锋在指挥自己的助手乔安山倒车时,被一根撞倒的木杆砸中了头部,不幸牺牲,年仅22岁。8月17日,雷锋追悼会在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隆重举行,悼念仪式后有近十万人沿途护送雷锋的灵柩进烈士陵园。
雷锋读着“老三篇”成长,是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毛泽东五次讲雷锋
第一次是1963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相继发表社论、评论和介绍他事迹的文章,毛泽东仔细阅读以后,激动地踱着步子,深情地对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锋学习。
第二次是1963年2月9日,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迅速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向各级团组织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中国青年》杂志社的领导决定,把第五期、第六期合刊为学雷锋专辑,分量重一些。考虑到毛泽东一向关心青年,又偏爱《中国青年》杂志,就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为雷锋同志题词,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随后毛泽东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毛泽东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而且指明了学雷锋的方法,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
第三次是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期间看了周恩来向他推荐的雷锋日记,引出了他一番感慨。他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并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很好的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在座的领导同志跟着毛泽东几十年,很少听到过他对哪个人做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一个普通的士兵享受如此殊荣,使人们对这位士兵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第四次是1965年8月30日,在钟学坤的笔记本上题词。钟学坤是1959 年庐山会议期间,给毛泽东做保健工作了一个多月。1965 年 8 月,钟学坤大学毕业,专程到北京看望毛主席,毛泽东见到钟学坤,高兴地说:“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钟学坤非常激动,特地拿出新买的笔记本,毛泽东接过笔记本,用毛笔在上面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把“学习雷锋”同“学习白求恩”和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放在一起,说明雷锋这位普通战士的名字在领袖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五次是对自己的子女毛岸青、李敏、李纳说:“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提倡和确立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对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基本要求。但完全达到这一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个普通战士,雷锋伟大就在于他亲身实践并真正地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雷锋精神一经宣传便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并经久不衰地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引领全社会树立一种新的风尚和精神面貌,促进着道德的爬坡和升华。雷锋牺牲后,全社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学雷锋高潮。成为一道亮丽的时尚风景。
在那个学雷锋活动蓬勃兴起的年代,各种宣传舆论包括文化艺术等,对雷锋事迹、雷锋思想和雷锋精神做了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除了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之外,对雷锋精神的宣传还采取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种宣传形式。在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中,对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宣传,是规模最宏大、效果最好的。从塞北到江南,从军内到地方,“跟着雷锋的脚步走,照着雷锋的样子做”、“遇到困难想雷锋,忘我劳动比雷锋,艰苦朴素赶雷锋,助人为乐学雷锋”,全军和全国迅速形成了学雷锋热潮。青少年自觉走上车站、码头,扶老携幼,争做“活雷锋”;发生了自然灾害,总有许多不留姓名的“活雷锋”自发地给灾区人民或受灾群众捐款捐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蔚然成风;到处都是“无名英雄”,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人们无需去打听他们的姓名,夸赞一句“活雷锋”就成为对他们的最高褒奖;盼望有帮困救危的机会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成为现实。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学雷锋活动遍及各个领域,深入到社会各阶层,成为社会文明的亮点;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效果显现,不只是千百万人在喊、在说,而且是亿万军民在干、在做,雷锋精神在我国亿万人民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宣传和学习雷锋活动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如: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小分队,学雷锋纪念日、学雷锋活动日等。这些形式成为学雷锋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载体,被长期保持下来,使学雷锋活动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了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在雷锋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建立了4个雷锋纪念馆,提供了永久性学雷锋活动的基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先后举办过4次雷锋事迹展览。每次展览都是盛况空前,人流如潮,每次展览都让更多的人受到了雷锋事迹的深刻教育,每次展览都是雷锋精神的新的大弘扬。
在雷锋精神的旗帜下,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英雄群体和个人脱颖而出。他们当中有战士、工人和知识分子,也有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在这些先进人物中,王杰和刘英俊成为学雷锋的光辉榜样。
王杰,1942年生,山东省金乡县人。1961年入伍,济南军区驻江苏徐州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五班班长。王杰入伍后,处处以英雄为榜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勇于吃苦,乐于奉献。1965年5月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沂蒙山区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险路、钻山洞,他总是不畏艰险,争当先锋;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争着第一个冲上前去排除。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上级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称号。1965年初夏,根据驻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现邳州市运河镇)人武部的请求,王杰担任了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的教员。7月14日,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用炸药包代替地雷),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毅然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根据王杰生前的愿望和表现,他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号召全国军民学习和发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1965年1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1968年,家乡人民为纪念王杰,将其故里更名为“王杰村”;1989年清明节,王杰大理石雕像在金乡县县城文峰路和金山街交叉口落成;2009年9月14日,王杰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视察王杰生前部队时动情地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这是对王杰作为学雷锋典型的最新肯定。
刘英俊,1945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祖籍山东省寿光市古城乡桥子村。1962年参军,沈阳军区某团重炮连战士。入伍后,他处处以雷锋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为连队、为人民群众做好事,甘当无名英雄。他工作积极,先后受到营、团6次奖励。1966年3月15日早晨,他和战友们驾着3辆马拉炮车外出训练,在佳木斯公共汽车站附近,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震惊,冲向人群,担任炮车驭手的刘英俊用肩膀猛抵惊马,惊马被迫拐上公路旁侧小道。但这时炮车前面不远处的6名儿童,被飞奔而来的惊马吓得不知所措。刘英俊不顾个人危险,用力将缰绳缠在胳膊上,向后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接着,他双脚踢向马的后腿,使尽全身力气踢倒惊马。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下,由于伤势过重英勇牺牲,年仅21岁。1966年7月14日,总政治部发出向他学习的通知。同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人民的好儿子》的社论,把学习活动推向全国。刘英俊,活着像雷锋一样那么执著,牺牲像王杰一样辉煌。
雷锋、王杰、刘英俊,成为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英模,他们的事迹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影响和带动了我国的社会风气,人们的道德水平大为提高,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人新事蔚然成风,形成了当时人们所自觉遵循的新的道德标准。那样的社会面貌,受到党外人士和国外朋友的普遍赞扬,至今仍然令人心驰神往。
在上世纪80年代宣传的学雷锋典型中,朱伯儒和黄显万也值得做一介绍。
朱伯儒,1937年生,广东茂名人,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空军航空兵空中通信员、团参谋,空军油库股长、副主任等职。先后21次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他长期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廉洁奉公,以雷锋为榜样,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竭尽所能为群众做好事。他曾隆冬跳进武汉东湖,救起一个落水青年;曾在隧道塌方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地把民兵推出险境;失足青年为朱伯儒的真诚信任和高尚情操所感动而痛改前非;他义务赡养过10人,把7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1983年7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朱伯儒同志“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
黄显万,1937年4月生,1956年1月入伍,1958年4月入党。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团副政委、138师师副政委、枣庄军分区政委等职。先后荣立三等功八次,二等功三次,被沈阳军区、济南军区授予荣誉称号,被中纪委、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全军“优秀纪检干部”。他和雷锋同台作过报告并长期坚持学雷锋。他不但自己学雷锋,而且带动全家学雷锋,多年如一日地关心和照顾潍坊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和儿童,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拍了纪录片。其事迹还多次上《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并且成为21世纪“学生的形象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的典型教材。1978年1月,被济南军区树为“雷锋式干部”。1991年3月,被评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
……
斗转星移,雷锋精神不但没有因时代的变化而有丝毫褪色,而且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靓丽的光芒。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八次提出传承“雷锋精神”。“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强调“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习近平对雷锋精神念兹在兹,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布局着雷锋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雷锋精神是宝贵的财富、优秀的品质,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毫无保留,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不正是我们跟着习近平进行伟大斗争,把97年的革命继续推进下去,战胜“两面人”、清除腐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需要的吗?
一个普通士兵远去了,他留下了一个永不消逝的名字——雷锋,也留下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雷锋精神。
雷锋,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把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雷锋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连在一起,是全社会践行宗旨的缩影。
习近平新时代更需要雷锋精神,雷锋与时代同行!雷锋,“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雷锋必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永久的楷模。
来源:公众号“思想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