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规范中,“忠恕”和“宽厚”两个规范占有重要地位。“忠恕”之道是孔夫子首倡的,他同时还倡导恭、宽、信、敏、惠,特别强调为人要宽仁厚道,守分安常。“忠恕之道”、“宽厚之德”,造就了我们中华儿女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心理,传统美德世代传承。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等时代楷模,都是这些传统美德的忠实传承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一、“忠恕”“宽厚”的基本内涵
“忠恕”一词,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P39)此段文字的大意是: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那么,什么是“忠”?什么是“恕”呢?
关于“忠”,孔子未明确讲“忠”是什么,但后世儒家学者都认定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P137)语出《论语·雍也》篇。原文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巳。”([1]P65)其意为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使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通达富贵,也要让别人通达富贵。能够由己心推知人心,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关于“恕”,孔子明确讲其内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卫灵公》篇。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P166)其意为: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于他人。”孔子还教育他的学生,只有奉行“恕”道,才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1]P123)孔子的学生子贡把“恕道”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1]P46)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其基本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忠就是尽己之心,尽己之力去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恕之道”被孔子奉为“一贯之道”,后世儒家学者对其极力推崇,认为这是“仁者爱人”的确切意义,是达“仁”的必由之路。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和发展了“忠恕之道”。
第一,忠恕一体的思想。后世儒家学者认为,“忠恕之道”是一个有机整体,“难截然分成两段”。([4]P160)“忠”、“恕”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忠者体,恕者用。”([3]P124)南宋大儒朱熹认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4]P159)朱熹对“忠恕之道”的理论概括为后人所接受。
第二,尽己为忠的思想。被后世儒家学者推崇为亚圣的孟子认为:“教人以善谓之忠。”([5]P125)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道不二》篇中讲:“心止于一中者,谓大忠。”([4]P161)也就是说,做事一心一意就是“忠”。西汉学者桓宽在《盐铁论·刺议》篇中讲:“以正辅人谓之忠”。([4]P161)《忠经·报国》章中称“报国为忠”,“不思报国,岂忠也哉?”
第三,推己为恕的思想。西汉学者贾谊在《新书·道术》篇中讲:“以己量人谓之恕”。([4]P165)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认为:“恕足以尽物”。([6]P179)明朝晚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讲:“处世只一恕字,可谓以己及人,视人犹己矣,然有不足以尽者。天下之事,有己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这里还须理会,有无限妙处。”([4]P168)他从不同观察视角论证了“恕”道在为人处事、安身立命方面的“无限妙处”。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忠恕之道”从人际关系推及到“邦际关系”、“国际关系”生活领域中去。《尚书·尧典》中就有“协和万邦”([4]P702)的思想;《左传》中讲:“亲仁善邻,国之宝也。”([4]P703)古人认为,只有“讲信修睦”([4]P699),才能达到“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的思想境界。这些闪光的思想在我们处理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宽厚”一词,意谓宽容厚道。语出《管子·形势解》:“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7]P1582)《陈书·虞寄传》中道:“宽厚得人,改过自新。”([7]P1582)宽厚,指的是器量宏大,在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宽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在古代生活语言中,“宽厚”其意与宽恕、宽容、宽宏、宽仁、宽和、宽中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宽厚”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宽厚”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他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胸怀豁达,推己及人,平心容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孔夫子十分重视“宽厚”这个人道德规范。有一次他的学生子张向他请教如何实施“仁道”,孔子回答说:“如果能用五种美德施于天下众生百姓,那就是实施‘仁道’了。”子张问哪五种美德?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1]P183)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孔子还作了具体讲解: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社会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人心悦诚服地听从使唤。“宽厚”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美德和处理哲学,包含以下理论和实践内涵。
第一,宽以待人。《周易》中讲“君子厚德载物”,(《周易·坤》象辞)。孔子讲:“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论语·公冶长》)([4]P249)荀子在《非相》篇中讲“宽容”大度能“以成天下之大事”。因此,他主张“君子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柂(柂,船舵,船浆,指用舵和浆来引导人)。”([4]P250)即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杨时认为:“若君子则以天地之量,何所不容?”(《龟山先生语录》卷二[4]P251)陆九渊说:“宽也者,君子之德也。”(《陆九渊集》卷五《与辛幼安》[4]P251)吕坤认为:“涵容是处人第一法。”(《呻吟语·存心》)因此,人们应该“大其心,容天下之物。”(《修身》)洪应明认为:“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4]P253)因此,贤达主张:“处人之道,心厚而气和。”(孙奇逢:《岁寒集》[4]P254)
第二,平心容人。孔子的学生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论语·子张》[1]P199)即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也同情能力低下的人。荀子说:“君子能则宽容易直(平易正直)以开道(导)人。”(《荀子·不苟》[8]P145)《礼记·表记》中讲:“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8]P591)《后汉书·邓训传》中道:“宽中容众”。《晋书·何遵传》中道:“宽宏爱士”([9]P2339)林逋在《省心录》中总结为人处事之道:“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4]P622)可谓精辟之至。
第三,与人为善。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10]58—59)什么是“与人为善”呢?”“一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4]P610)二是“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也。”(《公孙丑》上)三是“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六韬·文韬·文师》[4]P612)四是“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吕岩:《劝世》[4]P612)清代宰相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讲:“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4]P616),先贤认为,“宽厚者”,才是“精明者”。(金缨:《格言联壁·接物》[4]P628)“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习。”(胡应麟:《家训要言》[4]P624)“处事须留余地”、“临事须替别人想”。(《接物》[4]P617)并认为:“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格言联壁·悖凶》[4]P617)主张“为人宽和自守”。(《汉书·韩王信传》[11]P861)这其中有许多古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都是至理名言。
二、雷锋是忠恕宽厚之道的忠实传承者
忠恕之道、宽厚之道,都是我们伟大民族千百年来一脉传承下来的为人之道——为仁之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道”也就是“仁道”,“仁道”也就是“人道”。讲“忠恕”,讲“宽厚”,这就是走行仁仗义的人间正道——光明大道。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中,忠实地传承了“忠恕”“宽厚”的传统美德,并充实了时代精神的血液。这些都具体体现在雷锋精神和雷锋的故事当中。
第一,雷锋不但做到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而且做到了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12]P72)他时时刻刻“用阶级友爱的精神关心每个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帮助同志,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为战友们服务。”([12]P797)他把部队当作“革命大家庭”,([12]P17)对“战友亲过兄弟”,([12]P10—11)“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12]35)“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12]P83)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二,雷锋不但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做到了把他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多帮人民做点好事,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雷锋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当作自己的幸福。”([12]P87)“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12]P81)“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12]P89)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表现了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第三,雷锋不但做到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且以“对党和人民要万分忠诚”([12]P101)的姿态,正确对待来自群众的批评和意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雷锋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现在,有同志说我谈情说爱,没有任何根据,完全是误解。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别人的反映和意见不能拒绝,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五的正确,也要虚心接受。现在有的同志还不了解我,冤枉了我,使我受点委屈。这也没什么,干革命就不怕受委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情总会清楚的,让组织考验我吧。”([12]P66—67)“今天排长给我指出,要我今后办事多和群众商量,注意工作方法。我觉得很好,一定改进。至于其他方面的小缺点,我也要特别注意,加以纠正。有些反映虽然有出入,但我也很欢迎,今后提高警惕,随时注意。我深记了斯大林的教导:‘我们不能要求批评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批评是来自下面的,那么即使这种批评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正确,我们也不应当忽视。’今天我是一个班长,对待战士的反映和意见,丝毫不能轻视,一定要坚决克服缺点,做好工作。”这些朴素得像一杯纯净的白开水似的诚挚语言,烘托出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一颗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三、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倡导“忠恕”“宽厚”
“忠恕”“宽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于我们民族子子孙孙之中,易风化俗,民德归厚,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新的历史阶段,传承和弘扬“忠恕”“宽厚”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还是在国内政治经济生活和人们的日常交往中,都有它的重要时代价值。
第一,在国际交往中倡导忠恕之道,促进和平、发展、合作。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运用到现实国际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当中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应该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共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使世界各国都从中受益。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实现“共存共赢”的共同愿望。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但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也直接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文明冲突”(或者叫“文化冲突”),其背后都掩藏着实质性的政治冲突、经济冲突、社会冲突。而民族冲突、宗教冲突、文化冲突往往是其表现形式,其实质和核心是利益上的冲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如果冲突各方均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豁达,均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变“文明冲突”为“文明对话”,整个世界将到处是金光大道艳阳天,人们将在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环境中谋求共同发展,构建美好的未来。
我们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倡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这就要求世界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建立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如果是“己所不欲,滥施于人”,整个世界就会永远宁日,国际社会就永远不能步入民主化的运行轨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从何谈起!要促进共同发展,就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要维护世界和平,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和而不同”,在国际交往中尽最大的可能多栽花、少栽刺;多交友、少树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倡导忠恕之道,在竞争与合作中走向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运作能力可以凭借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竞争靠质量、靠信誉、靠维护清费者的利益,如果把“兵不厌诈”的军事斗争原则,搬运到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中来,搞什么“经不厌诈”、“己所不欲、乱施于人”,靠非法的不正当竞争取胜,用假冒伪劣产品坑骗消费者,就会因树敌过多而陷入困境,就会由信誉的丧失而导致市场的丧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道德才会有市场,没有道德就没有市场。而“忠恕”和“诚信”是市场经济中的“道德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和支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缔了“大锅饭”,砸碎了铁工资、铁交椅、铁饭碗,冲击了论资排辈和懒散情性,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如勤劳致富、义利并重、优胜劣汰、敬业精神等等,将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竞争机制,让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但这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方面,不能忽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另一方面——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合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行是竞争对手,但不应该是冤家对头,更多地应该是合作伙伴。伙伴应该同心同德干事业。只有“和心”,才能形成“合力”。没有“亲和力”,也就没有“生产力”。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行之间应该提倡革命友谊和同志爱,应该提倡革命同志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共同创造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提倡“和处”、“和爱”、“和立”、“和达”、“和谐”、“和富”,让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遗产再现光彩,齐心协力奔小康,尽心竭力创共富。
第三,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倡导宽厚之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眼于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国民和合相处,守分安常,宽仁厚道,与人为善,以邻为伴,和衷共济,共创安康。
参考文献:
[1] 杨柏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黄开国,诸子百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 《二程集·遗书》,中华书局,1981年版。
[4]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 杨柏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6] 王文荆公文集,卷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 汉语大辞典(3),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8] 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 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10] 杨伯峻译注,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
[11] 辞源(2),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2] 雷锋日记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