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雷锋精神在线网站! 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微博
 
雷锋精神论坛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 >> 雷锋精神论坛

人文雷锋是助推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刘晨晔浏览:1613次'时间:2018年8月5日
一提起雷锋,人们马上会想到我们主流媒体对这个普通战士的基本定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应该说,这种定位是那个时代的产儿,也反映了当时举国上下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左”的心态。今天,我们对雷锋精神,以及与雷锋相似的许多时代楷模们的精神的定位,越来越疏离这种“左”的思维,倾向于把它们定位在世俗平凡的基础上。据此,我们提出“人文雷锋”和“人文雷锋精神”的新定位,以区别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和“共产主义精神”的雷锋精神的传统定位,据此思考在今天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

  (一)关于雷锋精神定性的多种观点及其解读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雷锋精神的定性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二种观点认为,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新成果。

  第三种观点认为,雷锋精神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着许多普世价值精神。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只以第一种观点来解读和阐释雷锋精神,这对提升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净化刚刚从旧社会脱胎的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等都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立足今天认识高度反观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当时对雷锋精神是做了有失客观、有失准确的定位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拨乱反正,辞左戒右归中,理论界在更宽阔的视域内定位雷锋精神,后两种观点的提出就是这种认识视域拓宽的结果。由此可见,对雷锋精神的认识视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深化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为基础,基本指向两个向度:一是指向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二是指向人类文明的共同时代精神。它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认识日益走向客观化和学术化的历程。这种客观化和学术化的认识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生动鲜活,更加丰富多彩的雷锋,也是一个更富于生活情趣,更富于人文精神的雷锋。

  由此看来,在更富生活情趣和人文精神层面上解读雷锋精神,才更有利于发掘和弘扬它的时代内涵,突显它的普遍而广泛社会意义,也才更有助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关于雷锋精神内涵多种观点及其解读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雷锋精神内涵主要概括为以下四大方面内容:

  一是“奉献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的名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二是“钉子精神”。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和岗位的标兵。

  三是“螺丝钉精神”。雷锋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四是“艰苦奋斗精神”。雷锋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身体力行,言行举止,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不难看出,这些精神财富的内涵,可以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层面来解读,也可以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共同时代精神层面来解读,但其效果有较大的不同:前者主要体现的是“先锋队”精神与作为,后者更有广泛普及的大众教育意义。可以这样讲,雷锋精神之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芒,恰恰在于它的大众教育意义,而非在于它的“先锋队”作为。而这种大众教育意义的深层理论根源正是不断积淀并绵延千载的伟大人文精神。

  二、催生和支撑雷锋精神的内在精神动力及其启示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雷锋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战士,是如何形成上述这些优秀品质的?是如何养成这种高尚人格精神的?尤其是他靠什么动力支撑才得以长期坚持将这种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精神化为个人生活实践,熔铸在自己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的呢?我们认为,关键因素有二:一是复仇心理,二是感恩心理。二者的合力作用成为雷锋精神得以产生的深层精神动力。所谓复仇心理主要是指雷锋对旧社会、对剥削阶级、对“一切反动派”的刻骨仇恨,立志要将这些反动势力从地球上彻底清扫出去。这一点我们无论是从雷锋的人生经历中,还是在雷锋日记里,都可以发现清晰的脉络。所谓感恩心理主要是指雷锋对共产党、毛主席、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这一方面,我们无论是通过阅读雷锋日记,还是通过了解雷锋一生的感人事迹,都能够生动地体会到。

  由此我们就产生一种联想。在那个时代,可以说这两个动力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当时人们成就事业的重要的普遍的动力。但这两个动力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前者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思想基础,后者是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的激励力量,以及团结一心、勇闯难关的凝聚力量。客观的讲,由于受这种被官方刻意放大和强化的普遍复仇心理的影响,历史上的雷锋精神也没有逃脱“阶级斗争扩大化”等左的影响,同样也带有左的痕迹。这些负面因素在今天已经为我们所认识,并已经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涉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与否,直接关涉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成败,更关涉到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感恩之心。我们理解,感恩是人文精神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它不仅成就了雷锋精神,更成就了并在继续成就着人类文明。具体说来,人文精神的三大关键要素是:敬畏、宽容和感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由衷的敬畏才能真正尊重他人,只有具备宽容之心才能真正善待他人和自己,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切实担当社会责任。雷锋学会了感恩,这是他成就事业的重要原动力,但它只是部分懂得敬畏,部分具备宽容之心,所以,历史上的雷锋精神带有左的痕迹。从这个视角出发,今天弘扬雷锋精神,助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在全民族范围内全面树立和普及人文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三、人文雷锋精神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

  现在社会本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二重奏,由于两个韵律不协调的和弦,导致当今社会的矛盾、裂变与困境。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并非直接起因于此,但却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尤其是追溯深层次精神根源,这种不协调性的基础地位就愈加突显澄明。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的深层次精神根基在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而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恰恰也在于发掘雷锋精神的人文意蕴。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逐渐养成、积累、沉淀和传承的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它规范人们不得不有所为,不得不有所不为;应该有所为,应该有所不为;自觉有所为,自觉有所不为。这也正好反映了多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对人文精神的不同感知与认同状况直接决定每个人的不同人生境界。人文精神离不开现实社会关系,并在调节现实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再生。人文精神的成熟程度与社会发展与进步程度、与社会和谐稳定程度等均呈正相关性。雷锋精神的人文意蕴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由此充分显现。具体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社会是索取与奉献均衡运作的社会。索取与奉献的均衡状态也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的状态。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面临贪婪私欲和拜物教的挑战,“奉献精神”弥足珍贵。

  (二)和谐社会是人人立足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创新本职工作的社会,“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

  (三)和谐社会是人与资源、生产与消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等均衡发展的社会,过度开发、高消费、一次性消费等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最主要的挑战,和谐社会建设强烈呼唤“艰苦奋斗精神”。
 
更多>>
 
 
更多>>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辽宁省雷锋研究会   
地址: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一号文理楼    邮编:113001    电话/传真:024-56861577
网址:http://www.lfjszx.com(建议使用IE浏览器浏览)    Email:lfjslt@163.com
(如遇导航栏混乱,请通过设置--隐私、搜索和服务-选择要清除的内容,清理缓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