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之我见
作者:魏锦京浏览:2194次'时间:2018年8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要求我们务必全面深入理解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的时代内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的精神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必须走进新时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大力弘扬新时代的 “雷锋精神”,让雷锋与时代同行?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要义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分析“雷锋精神”的内涵要义,大致有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在理想信念层面上,高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自觉把对党的信仰与爱国情怀融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在价值观层面上,坚持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价值原则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在工作岗位层面上,通过“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钉子”行为体现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以钉子的“挤劲”扎实工作,以钉子的“钻劲”创新发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 第四,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这四个层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雷锋精神新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期如何学雷锋的问题,先后作过13次讲话。 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他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让雷锋精神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布局着雷锋精神的新时代传承。
三、重塑“雷锋精神”的新时代指向
马克思指出: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德国思想家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最大的不幸就是脱离实践。新时代的 “雷锋精神”该如何丰富发展? 只有认清现实,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才能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今天,与“雷锋精神”同行的新一代,必须重视新时代“雷锋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发展完善,把雷锋精神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障。
弘扬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就要把握新时代的现实要求:
第一,在理想信念上,要把雷锋时代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今天人民朴素生活梦想结合起来。
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现实具体的梦想。因此,中国梦的落脚点就是 “人民幸福”,这是国家梦想与个人梦想的完整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只有理想靠近现实,才能激发人民的奋斗热情,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创造活力,反过来促进梦想的早日实现。
第二,在宗旨意识上,把为人民服务融入为人民具体的、现实的需要服务。
为人民服务从来都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现实的。人民是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执政党的根基,是国家的主人。这些身份证明了一个中心命题,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今天,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的需要就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中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改革到了深水区与攻坚期,社会矛盾与问题更加凸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摆在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面前。解决这些具体实际问题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公而忘私、攻坚克难、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强化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第三,在人生价值追求上,坚持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即坚持物质财富的生产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共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要求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将“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义利关系视为衡量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把义利关系置于博弈之地。当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经济价值的“富 ”与创造道德示范的“仁”必须兼顾并重,因为市场经济本身蕴含着一定的经济伦理原则与价值导向,人生的价值既可以体现在像成功企业家以勤奋创新、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创造丰富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上,也可以体现在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家创造社会发展新理念、引领社会思想新潮流、服务社会道德新需求上,还可以体现在千千万万普通工作者,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靠自己双手创造物质财富,以仁爱之心乐善好施上。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艰苦奋斗与健康享受、勤俭节约与合理消费相协调。
与雷锋生活的时代相比,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生活环境较以往有了极大改变,人民生活从温饱正走向全面小康。雷锋时代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精神内涵也需要与时俱进。今天,我们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但不反对理性消费、健康享受。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但是艰苦朴素不是不要生活享受,而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逻辑思维,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努力奋斗获取人生的享受条件,追求积极健康、乐观向上、有为有德的生活方式。
(作者简介:魏锦京,女,辽宁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雷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雷锋号”微刊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