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离开我们50年了,但时光并未淡化我们对于雷锋的记忆,50年来,我们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行,虽然走得曾经辉煌,也曾经迷惘甚至失落。但只要是金子,便永远会发光,在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特别是在信任普遍缺失的情况,我们越发地渴望雷锋能回到我们的身边。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都需要雷锋这块闪闪发光的“金子”。
50年前,雷锋仿佛是“横空出世”,其实在我看来,雷锋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他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更是适应当时时代的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雷锋的出现,是扎根在肥沃的土壤根基,并非“空穴来风”。时代成就了雷锋,雷锋成就了一个时代,而且这种“成就”也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所缺失与急需的。所以,人们至今对于雷锋,对于雷锋精神“耿耿于怀”,也在情理之中。
圣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只是世事纷扰,生活多彩与复杂,会让我们的内心迷失方向。但人性中善的因子总是蛰伏着,只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激活。对于我们为之慨叹的雷锋的“远离”,其实我们并没必要那么悲观。因为雷锋及其精神即使表面上的远离,其实他始终蛰伏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缺少的只是“激活”。就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传统,怎会说没就没了。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只是由于我们爱之深,才会恨之切。我们内心的那份对于现实道德的焦虑,不同样说明了我们对于高尚道德的渴望吗?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当我们还有兴趣讨论道德的话题,当我们还会对社会上种种不道德行为表示谴责,表达我们内心的愤慨,这不也正说明了这个社会希望犹存吗?我们是应该为之高兴的。
心中那份善的因子最终会释放出来,这是希望的种子。一滴水虽微不足道,但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雷锋及其精神,即如水滴般折射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那些良好的道德风貌。这让我又想起了一则故事,小和尚问他师傅,一滴水如何才能永远不干涸,师傅说,把它放进江河湖海中。我想,今天我们学习雷锋,也需要我们把雷锋及其精神放入我们已传承延续了五千年的美好传统的江河湖海之中,加以创新,加以发扬光大。让雷锋从“神坛”走下,让雷锋作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走入我们每一个平凡人的心中、生活中。如此,雷锋精神才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永恒的活力。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盛会我都必看,而且带着上初中的女儿一块儿看。因为感动中国所评选出来的人与事,确实让我一颗被现实打磨得渐已麻木的心还能感动。看这档节目,也让我觉得自己内心深处还充满着善的因子,看这档节目,也犹如是一种“激活”的手段,让心灵中沉寂的美好显现,可以潜移默化地让我努力去做一个平凡的好人。而且我也知道,这感动也需要从娃娃抓起。让那些稚嫩的心灵浸润在感动之中,也是这个社会的责任,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也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
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文艺巨匠米开朗基罗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对于当今中国来讲,对于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我们的生活抑或心灵之中并不缺少“雷锋”,缺少的只是感知、“激活”与行动。我们并不缺少“道德家”与语言的巨人,缺少的只是小善而不为,缺少的只是不扫天下也不扫小屋。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棵善良的小树吧,独木虽不成林,但这森林又莫不都是由那棵棵独木而成。小树虽小,但若能撑起点滴道德的绿荫,也功莫大焉。我们与其牢骚满腹,还不如起而行之。我们与其让“雷锋”蛰伏于我们的心灵,还不如让其活生生地走向色彩丰富的现实世界,让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
三月的春风即将吹拂华厦大地,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一片赤诚之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热情、真诚、执着地让雷锋叔叔停下他三月里那匆匆的脚步,永远陪伴着你、我、他!
“激活”吧,人人心中都有的那个“雷锋”! (邵良)(来源:中国文明网)